返回首页

军用迷彩近200年是怎么发展的?

264 2023-10-16 18:47 admin

现代战争,没有任何一个士兵会穿着大红色的军服上战场,因为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越隐蔽的颜色越安全,越鲜艳的颜色越危险。然而,这个简单的道理,要经过200年的时间,才变成共识,这200年,也是军用迷彩由“迷幻”走向“成熟”的过程。

早期的“迷彩”所谓的迷彩,Camouflage,本意就是伪装的意思,指的是能让士兵在战场上隐蔽自己,不被敌人发现的穿着和涂装。然而,在现代迷彩概念确立之前,早期的军服不仅不崇尚隐蔽性,还喜欢特别显眼的颜色,堪称“迷幻之彩”。

早期欧洲各国的士兵普遍都穿着颜色鲜明亮丽的战斗服。比如在近代南征北战的英军,除了一些有个性的特殊部队,比如穿着全身绿色军装,外号“绿夹克”(The Green Jackets)的第95来复枪团(95th Rifles),其他士兵大多穿着鲜红色的军服,所以英军也有了一个外号――龙虾兵。当时的军队之所以会采用鲜艳的军服,一般来说有两个原因:

第95来复枪团

第一、火器发明后,军队作战依旧讲究行军布阵,士兵们不能自由隐蔽,需要排成阵型。利用阵型进行对攻时,军官们相信鲜艳的制服很有气势,能够提升士气,增强战斗力。

第二、早期的战场硝烟弥漫,阵型被冲散后,士兵们往往要短兵相接,白刃拼杀,鲜艳的战斗服有助于敌我识别,降低友军互相攻击的情况。

另外,有历史学家认为,除了上述两个原因外,英军穿着红色军服可能来源于英国国旗“米字旗”(Union Jack)红、蓝、白三色中的红色,蓝色和白色被法国、瑞典等国采用,所以他们只能使用红色。

英国军人穿了数百年大红色的军服,到了19世纪末,他们决定改变了。英属印度陆军(British Indian Army)率先更改军服的颜色,他们用染料、香料等东西将军服染成卡其色(Khaki),一来因为印度炎热,穿着红色军服容易造成视觉疲劳,让人心烦意乱,二来英属印度陆军作为英国驻扎殖民地的主要军事力量,常常要赴各地作战,为了避免成为战场上的显眼目标,所以更换军服颜色。

英属印度陆军的做法,不仅没有受到指责,后来带动起一股风潮,使得卡其色军服成为英国陆军的制式颜色。卡其色军服,既达到了在战场上的伪装效果,同时,这种颜色的军装也比鲜艳的军装更加容易清洗和保养,所以迅速启发了各国军队,原始的迷彩思想逐渐传播开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军事迷彩进入20世纪,随着军事侦察技术,以及火炮威力的迅速提高,欧洲各国都意识到作战时伪装的重要性,以往鲜艳明亮的军服逐渐退出历史,大量深色,外形不好识别的军服投入使用。据记载,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军已开始有意识地加强军装的迷惑性,比如在士兵头盔上涂上迷彩油漆增加迷惑性和隐蔽性,这么做一是防止英国的侦察机看到德军的行踪和布防,二是保护探出战壕进行观察的德军士兵不被狙击手击中。但除此之外,系统性的迷彩服在当时没有出现。

“炫目”(Dazzle)迷彩

德军有了隐蔽意识,法军也不甘落后。法国人发挥自己的艺术特长,召集了一大批画家,让他们在前线的火炮上挥毫泼墨,为大炮涂上了接近周围环境的颜色,后来的战斗证明,这种迷彩效果出奇地好。

法国人的发明传开后,大部分参战国都意识到伪装武器装备的重要性,此后,战舰、飞机和汽车等大件装备,基本都会涂上一种“迷彩色”(Disruptive pattern),使其便于隐入周围的环境,抹去外形特征,即便敌人发现,也无法判断装备的型号和数量。

“炫目”(Dazzle)迷彩

第一次世界大战迷彩色的巅峰之作,应该是英军的“炫目”(Dazzle)迷彩。由于船只体型庞大,不论是军舰还是民船,都无法在海上轻易隐藏自己,于是1917年起,英军开始在商船和军舰上涂抹不规则的粗线条和海浪形迷彩,企图用炫目的效果,扰乱德军潜艇的测距仪,使对方无法判断英国船只的航速和位置,从而降低被击中的危险。这种迷彩有没有效果?没有人做过统计,但是至少证明了人们已经将迷彩作为一种有效的战争手段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军事迷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国反思战争的过程,发现军用迷彩潜力很大,于是大力发展迷彩技术。由于侦察技术的大发展,迷彩手段再不是糊弄一下对手的相机那么简单了,各国武器专家们通过研究仿生学、光学、地理学,甚至心理学,设计出了各式各样的迷彩效果,再加上印染技术的升级,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参战国家基本都研制出了迷彩战斗服,甚至还有根据不同作战环境推出的特殊迷彩野战外套 。

在一战中给头盔刷油漆的德军,再一次走在了迷彩发展的前列,他们设计的迷彩还不止一套,喜欢制服的德国人给国防军、党卫军及伞兵等部队提供了数种迷彩。

珍珠港事件之后,美日爆发了太平洋战争,因为要在太平洋地区作战,美军为海军陆战队开发了一种俗称“蛙皮”(Frogskin)的双面迷彩服,所谓双面就是内外两面颜色不同,这种军服一面为青啡色图案,另一面为土色图案,士兵们可以根据自然环境及季节选择哪一面穿在外。

耐人寻味的是,当时美军打算在欧洲战场试验换装,但由于当时美军的迷彩战斗服比较大胆,相对于盟军,他们的迷彩服更接近德军,如果换装的话,容易造成敌我识别的混乱,最终,美军放弃了在欧洲换装的计划。

二战后的军事迷彩二战结束后,国际形势日趋稳定,再加上各国都不想卷入战争,于是放缓了对迷彩的研究。美国因为自身的战略,一直身处战争中,所以从未停止对迷彩技术的追求。比如在越南,为了丛林作战的需要,美军把军服改为橄榄绿色(Olive Green),一直使用到越战结束,可以说从这时起,迷彩进入了大绿的时代。

不过,在越战期间,美军并非全军只用一款迷彩服,他们不仅试验了多种针对性的丛林迷彩,甚至个别特种部队还“借用”了南越部队使用的虎纹(Tigerstripe)迷彩服。

虎纹(Tigerstripe)迷彩服

作为最早使用迷彩服的国家之一,英国在战后也没有闲着,60年代开始试用新的迷彩图案(Disruptive Pattern Material,DPM),1968年开始全面以DPM迷彩取代老旧的绿色军装。

20世纪末,海湾战争爆发,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部队进入中东的沙漠地区,为了提高与伊拉克军队作战时的效率,发明了沙漠迷彩。美军先是研发了一种俗称“巧克力片”(Chocolate chip)的六色沙漠迷彩,后来海湾战争结束后,又改进色调,发明了三色沙漠迷彩。因为欧盟在沙漠地区的作战任务不少,英国、德国等也紧跟美国的脚步,纷纷换装沙漠迷彩。

数码迷彩

进入21世纪,随着战场环境的复杂,军用迷彩技术又有了突破。2000年初,美军针对作战地区的多样性,开发出了数码迷彩(Universal Camouflage Pattern,UCP),并且在2004年就完成了换装。所谓的数码迷彩,是由类似“像素”的小方块组成的大面不规则图案,粗看起来就像马赛克一样。在远处用肉眼观察的话,基本上无法发现穿着者的行踪。随后,各国相继发展出了自己的数码迷彩。

迷彩服的意义自从制式军服出现,它们的颜色就有意无意地渗透了迷彩思想,从最开始的大红,一直到后来的大绿,最后到马赛克图案的数码迷彩,基本上就是为了达到两个初级目标:第一、利用保护色将穿着者伪装成背景,迷惑敌人的视线;第二、试图扭曲穿着者本来的形态,使其达到失真的效果,混淆敌人的注意力。

这两个初级目标都有一个终极目标:保护穿着者的安全,使其不被发现或攻击。

军用迷彩发展了200多年,从懵懂无知到各显神通,背后体现的不仅是某个国家的作战模式以及军事战略的改变,同时也反映了科技进步对战争的影响。

军用迷彩近200年是发展的非常快,军用迷彩的一般使用的范围都非常广。军人们用的非常多。

运用了科技的手段,发展的越来越好了,采用了很多高科技手段,越来越适应各种环境

刚开始的军用迷彩更多使用绿色,到了近现代的一些军用迷彩,会为了更加贴合当地不同的地理环境有所变化。

最早的时期以鲜艳明亮的军服为主,随着战争的频发使用深色,外形不好识别的军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