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婴儿虎头鞋的制作教程
虎头的制作:先在纸上画出虎头的样子,用浆糊粘在布上。虎头样儿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色样搭配,从红布的一面缝好五官,最后用红线牵边。
帮底合一:把鞋帮和鞋底的外面都翻到里面,用四股线、锁边的针发把底和帮缝起来,线要拉的紧一些。
缝带:虎头鞋带子是用手工缝的,在鞋的后面缝上带子即可
2. 宝宝虎头鞋的制作教程
一双地道标准的虎头鞋必须全部用手工缝制。从打袼褙、纳鞋底、做鞋帮、绣虎脸、掩鞋口,直到把鞋帮和鞋底缝到一起,一双虎头鞋算是基本竣工了,但还要经过一番装饰,等扎上虎须,缝上带子之后,才算大功告成。听起来挺麻烦,可做起来却很有意思,下边我就教您怎么做虎头鞋。
第一到工序是打袼褙。这袼褙是做虎头鞋必备的一种原材料,鞋底和鞋帮都是用它做成的,而这袼褙却没有现成的可买,都是妇女们自己做的。首先在桌子或茶几上摆一块木板,木板要求平整、无裂缝,然后在木板上铺一层纸,再把一层层碎布用面粉做的浆糊粘在一起,碎布贴得要平整,否则做出来的鞋底或鞋帮会凹凸不平,孩子穿着也不舒服。将帖好的碎布放在通风处晾干,揭下来就成了袼褙。
首先用鞋底样做模,剪下做鞋底要用的袼褙,一般一只鞋底用3-4层,那么做一双虎头鞋就要连续剪6-8片袼褙。然后分别把两只鞋底的袼褙叠在一起,用粗麻绳简单的缝一下,这就是鞋底的雏形了。
包边 铺底 包边、铺底都是对鞋底的美化处理,包边所用的布条宽度大约有 2厘米,颜色较淡,多为浅色的小方格布料。剪布条时要格外注意,不要顺着布料的纹理剪,而是要与布纹成45度角,斜着剪,否则布条较窄,容易脱线。包边时要顺着鞋底的走向,均匀而平滑的将布条包在鞋底四周,两侧布条所留宽窄一致,才算是功夫到家了。
铺底就是在做底的一面先铺上两层碎布,再铺一层纯色的软布,这样纳出的鞋底饱满有力、美观大方。铺的最后一层软布,应略大于鞋底,缝制时要将布边向里折进去,使它又略小于鞋底,然后再用细小而匀实的针脚将其缝住。
做好了上述准备工作之后,就开始纳鞋底了。别看鞋底被踩在脚
下,只有走路抬脚的那一瞬间,才能露一下脸,可这鞋底的线花却大有讲究。选线要选择与鞋底颜色反差明显,但还要搭配协调的彩线,彩线一般是由多股细线拧在一起的粗线。由于鞋底比较厚,纳鞋底时还时常会用到针锥,针锥扎孔、大针引线,拉线、紧绳一气呵成。线花还可以纳出各种形状、有斜排列、十字花、菱形,以及能够想象出的各种图案。心思精巧的妇女,总会纳出与众不同、惹人羡美的线花来。
第三道工序是做鞋帮,鞋帮同样是用袼褙做成的。用鞋帮样儿做模在袼褙上剪出鞋帮的大概形状,一只鞋帮是由这样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两块袼褙缝制而成的,所以我们要剪四块做鞋帮的袼褙。剪下后简单地与样子缝到一起,再进行仔细的裁剪,去掉多余部分。注意鞋帮的后部和前部要多留一些,大约宽于样子0.5厘米,以便最后缝合。正在剪的这个豁口就是前边虎脸部分与后边鞋帮的分界线,缝制起来以后,这两小块就组成了虎脸。
然后再比着样子剪下做鞋帮的面儿和里子。鞋帮面儿多为绸缎,或红或绿,颜色鲜艳;鞋帮里子则选择棉布,柔软舒适,颜色淡雅。将剪好的面儿和里子用浆糊粘到袼褙上,位置要对准,粘得要平整,鞋帮面可以只裁剪后半部分,前半部分可以不贴,因为这部分将来要上虎脸。贴好晾干后将整个鞋帮裁剪整齐。
虎脸也有祖辈传下来的脸样,心灵手巧的妇女们早已将它们熟背于心,随便信手剪来就是一个生动的造型。将剪好的样子放在用来锈制虎脸的黑布上,用笔描出形状。脸部花形,可用手工刺绣,也可用缝纫机刺绣,人们大多采用缝纫机绣虎脸,但无论怎么做,都离不开妇女们精巧的设计和全心的投入。
绣虎脸先从虎鼻子开始绣起,而后是眉毛、眼睛、嘴巴、牙齿,还有那个大大的“王”字,不一会就在姑娘们的手下显现出来了。最后还要用金色的丝线勾一下边,这样整个虎脸就更漂亮了。虎脸是整个虎头鞋最能出彩的地方,几缕彩色的丝线转眼间就变成了一张生气勃勃的虎脸,雪白的寿桃鼻,黑洞洞的老虎眼,粉嘟嘟的莲花脸,真让人爱不释手。随着岁月的变迁和流传地域的变化,脸部造型变得丰富多彩,有母子虎、麒麟虎、王字虎、雀虎双喜等等,还在虎脸上加了许多其他的小动物,如蝴蝶、蜻蜓、喜鹊等等,花样繁多,全在个人眼光和喜好。
剪下绣好的虎脸,剪成与鞋帮前半部分相同的形状,尔后结合包边把虎脸上到鞋帮上。包虎脸所用的布条与包鞋底的要求基本相同,可再窄一些。将虎脸放于鞋帮前部即上虎脸处,而后把包边布条放于虎脸的上方,对齐边沿,将三者缝在一起。缝制时沿着虎脸的走向,顺序将其缝起,包括两只虎耳朵。然后将布条翻下去,再缝一次,这次针不要扎在布条上,而是细小的扎在绣虎脸的黑布上,这样从正面看上去是看不到针脚的,这虎头鞋也才算做得精致、地道。
上好虎脸后还有一道工序就是掩鞋口。掩鞋口其实就是把鞋帮上留作鞋口的地方,也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包边处理,使鞋看起来整洁、美观、大方。这样整个鞋帮部分就算是准备好了。
待鞋底和鞋帮全都准备齐全之后,就要把它们缝到一起了,也就是上鞋帮。先把鞋帮前端虎脸处对折,缝合。再把留作虎脸的部分紧帖着缝到鞋帮的前端。
上鞋帮时,先从前端虎脸处开始,针脚扎得要匀,线绳拽得要紧。还可以将鞋帮的底边向里折一小溜,以方便扎孔。上鞋帮需要针锥、麻绳和大针相互配合,针锥扎孔、大针引线,拉线、紧绳一气呵成。在两侧都上到中间时,将鞋帮后部比量合适后缝起来,再继续上完鞋帮。
虎须是用彩色毛线做成的。首先选择与虎头鞋颜色协调的毛线,取大约有六七根的一小绺,在手指上绕几圈,剪断后扎在虎嘴的两侧,并修整成绒球状。刹时,这虎头鞋就又多了些灵气。待孩子穿上这虎头鞋,走起路来,这两个绒球做的虎须上下颤动,十分惹人喜爱。
虎头鞋做好后,别忘了送鞋还有许多讲究,送双不送单,六双、八双十二双,多多易善,姥姥做好的鞋还不能缝带子,鞋带应该让奶奶缝上,据说,这样会使娃娃富贵双全。
3. 小宝宝的虎头鞋的做法
1、挪窝时折一束桃枝,上面用红丝线系上5枚染成红色的花生果和7枚铜钱。桃枝用于驱邪避祟,花生象征长命百岁,铜钱则有“七星高照、人财两旺”之意。
2、接小孩时,在小儿眉心处用胭脂画一个红勾。另备安息香与桃枝一道上路,坐轿、乘车均可。母亲和新生儿在娘家过三五天后即该回婆家了。
3、回来时,新生儿要穿戴上姨和妗子等人做的虎头鞋、虎头帽、褪毛衫(红领小白褂)、鸳鸯裤、红肚兜等,还要带回“剪头鸡”或“剪头羊”。
4、临行时,用白粉在小儿眉心处抹一白勾,此谓“红勾来,白勾去”。至于“剪头鸡”、“剪头羊”是指一只全白色的鸡或羊,用红色将头染红即可。
满月挪窝要多少天
新生儿满月后,娘家接女儿、外孙回门过上三五天,俗称为“挪窝”,它的道理是,大人孩子在一个房间里待了一个月了,孩子满月之后已经长成了,可以接触外界了。衬这个机会让亲戚朋友也都来见见孩子,同时把房间好好打扫一下。
满月挪窝是非常传统的习俗,很多家庭都还会延续这样的风俗。但这种风俗有非常多讲究,大家也可以多多阅读上面的“满月挪窝有什么讲究?”,在满月的时候准备好各种方法,即可以大大节省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又可以收获更好的寓意。
4. 宝宝虎头鞋的做法视频教程
主料2人份
猪肉250克
辅料
葱1段 姜2片 食盐少许,
步骤1
猪肉洗净切几份大块,冷水下锅,大火煮开后撇去血沫。
步骤2
放入切好的葱姜,转中小火煮40分钟至肉熟即可。白水虎头肉的做法完成。
烹饪技巧:要冷水下锅,且水要一次放足,没过肉即可
煮汤时除了葱姜不必放任何调料,喝汤时每人按自己喜好调入盐即可
猪肉煮熟即可,切莫煮太烂,太烂的猪肉就没有口感了
5. 婴儿虎头鞋的制作教程图解
1、制作鞋底 鞋底制作根据老虎鞋类型不同分为有纳底和糊底二种,根据 宝宝的不同年龄,做到软硬适合;
02
2、制作鞋面 鞋面大部分采用:丝缎、绸缎、棉布等;
03
3、制作鞋面衬里鞋面衬里根据老虎鞋类型不同采用:羊绒(羊绒含量45% 以上),丝绒棉(含棉量80%以上),棉布(棉布100%);
04
4、制作鞋帮 鞋帮工艺是制作制作老虎鞋的重要手工加工工艺之一,要做到让BB 穿的舒适并且不容易脱落;
05
5、制作鞋帮衬里鞋面衬里根据老虎鞋类型不同采用:羊绒(羊绒含量45%以上),丝绒棉(含棉量80%以上),棉布(棉布100%);
06
6、鞋底绣花 根据老虎鞋类型不同手绣各种花纹图案;
07
7、棉鞋填充 填充物根据不同需要可分为:新棉花(含量100%),丝绵(65%蚕丝、35%棉花),驼绒(含量50%80%100%),晴纶 棉(我们一般不采用)
08
8、鞋面和鞋帮的滚边缝合 鞋面和鞋帮的滚边并缝合。
09
9、制作五官 外发加工的妇女们精心制作老虎鞋所需的“耳朵(布料),鼻子(布料),胡须(丝线),毛发(动物毛发),眼睛(丝线手绣)眉毛(丝线 手绣),脸部“王”字(丝线手绣)”及合理组合使老虎鞋更逼真生动;
10
10、整体修整 老虎鞋基本制作完毕,进入最后修整。
6. 虎头宝宝鞋子编织视频教程
准备好棒针和棒针线,开始起针。我们起6针。
2
/9
正反面都织下针。织到最后一针时开始加针1针。然后翻过来继续织下针,同前面操作一样继续编织。一直加到10针。
3
/9
然后不加不减一直织到接近宝宝脚的长度,开始减针。同样织到最后2针时,2针并一针。直到针上还有6针。
4
/9
接下来用针把鞋底其他3边,每个辫子里挑一针。
5
/9
然后开始织搓板针。织到需要的高度后,2根针上留分别9针,脚后跟部分收针。
6
/9
然后分别开始织两边。分别织到2厘米就可以缝合了。鞋面就编织好了。
7
/9
接着开始织鞋筒。把后跟和鞋面处每个辫子里挑一针,开始织上下针。织到需要的长度。收针。
8
/9
现在开始钩织老虎头。选用珊瑚线,钩出4个辫子针,然后头尾相连,引拔针结束。接着钩3个辫子针,在线圈里钩一个长针,这样反复钩出15个长针,然后引拔针结束。一个圆圆的老虎头就有个雏形了。
9
/9
然后,用缝上老虎眼睛和嘴巴。再缝在鞋头上面。这样宝宝虎头鞋就完成了。用相同的方法再织另一只。
7. 婴儿虎头鞋的编织方法
猫头鞋是用手工纳的鞋底,配上各种图案的鞋帮,前面绣上“猫头”样的前脸,做给一两岁孩子穿的一种布鞋。① 先钩16个小辫。 (把第一个钩的小辫当作第一针,最后一个钩的小辫当作第16针) ② 开始转圈钩: 第一圈第二针从第13个小辫开始(14、15、16三个小辫作为第一针),第二针开始钩5个中长针、7个长针,最后在第一个小辫里钩7个长针。这7针钩完后就转到下边来了,对应着上半圈钩,先钩7个长针、再钩5个中长针,在第13个小辫里钩6个中长针。(加上14、15、16三个小辫那一针,最后一针里也应该有7针)。 注:第一个小辫是脚尖,第13个小辫是脚跟。 ③ 第二圈:从现在开始都是长针。先钩3针小辫(作为第14针)。接着在第一圈的每个孔里钩一针,(钩到第一个小辫时,里面不是有7针吗,从2、3针里钩两针,第4针钩三针,5、6针里分别钩两针),开始钩下半圈(在第13针里算上小辫也有7针:第3针里钩2针,第4针里钩3针,第五针里钩2针)。 注:鞋底钩完了。 ④ 继续钩(鞋面)!再钩两圈,钩法一样,钩到第二针的时候(注意是脚尖)钩两针再并针(就是先钩两针钩再并成一针),再钩一针,再钩两针并针,再钩一针,以此类推,钩到下半圈的第二针(还是脚尖部分)。后面就是一个孔一针了。 ⑤最后一圈:方法同第4步,但是钩到第二针脚尖的时候就是:钩两针并针,再钩两针并针,没有单独钩的一针了。 ⑥锁一行边。
8. 手工婴儿虎头布鞋的做法图解
上古时常以兽皮制鞋,因此鞋的称呼多以革字为边旁。古代的鞋有许多名称,如履、屐、靴、屣、屦等字均为鞋的别称。最早的鞋子式样是很简陋的。人们推测古人将兽皮切割成大致的足形后,用细皮条将其连缀起来即成为最原始的鞋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纺织业的进步,布料、丝绸等物亦用来制作鞋子,并与皮革、麻草组合应用,出现大量的鞋制品。到了殷商时期,鞋的式样、做工和装饰已十分考究,用材、施色、图案也根据服饰制度有了严格的制度。每个朝代鞋的造型、色彩都随着制服形式而变化。
?周朝末期靴的使用来自北方胡人的鞋式。胡人游牧骑乘多穿有筒之靴,而赵武灵王主张习骑射,以利于战事。
南朝时期盛行木屐,上至天子,下至文人、士庶都可穿着。与此同时,草鞋是一般士人或百姓所着之鞋,由南方多产的蒲草类植物编结而成。唐代靴制袭唐代的六合靴,后改为长靿靴为短靿靴,并加以毡。妇女鞋子的形状,前为凤头式。其他的鞋,有高头、平头、翘圆头等式样,有的绣出虎头纹样或鞋身饰有锦文。
宋代的鞋式初期沿袭前代制度,在朝会时穿靴,后改成履。用黑革做成靴筒,内衬以毡,各官职穿着不同的颜色依服色而定。一般人士所穿的鞋有草鞋、布鞋等,按所用的材料取名。南方人多着木屐。如宋诗人“山静闻响屐”,形容着木屐在山中行走的情形。
女子的鞋常用红色为鞋面,鞋头为尖形上翘,有的做成凤头,鞋边上加以刺绣。劳动妇女亦有穿平头、圆头鞋或蒲草编的鞋。
明代的服制中,对鞋式的规定很严格,无论官职大小,都必须遵守服制。在何种场合得穿着何种鞋式,如儒士生员等准许穿靴;校尉力士在上值时准许穿靴,外出时不许穿;其他人如庶民、商贾等都不许穿靴。
清朝鞋制沿明代制式,文武各官及士庶可着靴,而平民、伶人、仆从等不能穿靴。清代的靴多为尖头式。靴底均厚,因嫌底重,采用通草做底。后改为薄底,成为“军机跑”。一般人士的鞋有缎、绒、布料制作,鞋面浅而窄,有作鹰嘴式尖头状鞋,也有如意挖云式。百姓有草鞋、棕鞋、芦花鞋等,拖鞋也在各等人士中流行开来。南方雨天穿着钉鞋,北方冬天则出现冰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