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族舞蹈穿什么鞋
当然是穿芭蕾舞的初学者专用鞋,也就是软底芭蕾舞鞋。 芭蕾舞鞋主要有两种:软芭蕾舞鞋和足尖鞋。根据专业水平和舒适度这两种鞋分别又可以分成多种鞋型和鞋款。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下主要的芭蕾舞鞋款型。
1、软底芭蕾舞鞋 软底芭蕾舞鞋是每一位芭蕾舞者拥有的第一双芭蕾舞鞋,并且将伴随其舞蹈生涯一直存在。软底芭蕾舞鞋通常是皮革制成的,但也有的是帆布或缎子制成的。软底芭蕾舞鞋可以让舞者的脚更舒服,帮助舞者在课堂上更好的练习技术。软底芭蕾舞鞋非常舒适,可以穿很长一段时间。软芭蕾舞鞋拥有完整的皮革鞋底(多为幼儿、儿童和初学者使用),有时我们也会称之为“分割鞋底”,脚掌和脚后跟中间用皮革鞋底分开。 这样可以让足尖站立更加舒服。
2、足尖鞋 足尖鞋英文为Pointe shoes或toe shoes,均采用较硬的材料制成,用以支撑住脚。前脚掌和脚跟支撑足弓。鞋子顶部的一部分,即鞋头,采用硬质材料,以支持脚趾和脚掌。合适的足尖鞋对于舞者的表演来说十分重要,在穿足尖鞋之前通常都需要进行掰鞋,以便让鞋更舒适合脚。 软底芭蕾舞鞋贯穿芭蕾舞演员的整个职业生涯。更专业的舞者才会使用足尖鞋,但是力量训练课还是需要穿软底芭蕾舞鞋。
2. 民族风舞蹈鞋
高跟鞋或者玛丽珍鞋子都很合适
3. 民族舞鞋图片
挺便宜的,要吹后套很难,因为舞蹈鞋他都是轮着的,所以你要买一个标准的鞋,穿上还是很舒适的,如果你买的不标准的话,很便宜,她穿上次就是不好穿的,所以说东西不便宜的东西不便宜就不行,得给孩子买的舞蹈船上她就不舒服,所以说孩子去舞蹈班还要买一个很好的误导
4. 民族舞穿什么鞋子
适合穿软底鞋,在跳舞的过程中,舞者需要压脚背,当压脚背时,脚就会往里缩,所以鞋子就会变大。相反,挑小一码鞋,压脚背时就会觉得很舒服;另一个原因则是每个人的脚型都不相同,舞鞋是需要非常跟脚的,所以需要买小一码的鞋。
一般一双新舞鞋都需要和舞者适应一段时间后,才会变得很合脚
5. 跳维族舞穿什么鞋
新疆维吾尔族服饰:过去维吾尔男子穿袷袢,女子穿艾德莱斯绸连衣裙,头戴小花帽。随着时代的发展,时尚服装也在维吾尔人中变得流行起来。
服饰特色
回族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主要有坎肩、戴斯达尔、麦赛海袜、准白、礼拜帽、盖头等。
坎肩的原料为布、绸、绢、麻等,有夹、棉、单等多种,冬夏均可穿用,可作内衣,也可作外衣,便于挽袖子洗小净、干活,且不易受凉。
回族的服饰,根据性别形成了男子服饰和女子服饰,且男女服饰区别很大;根据年龄形成幼儿服饰、成年服饰和老年服饰,回族女性服饰分未婚服饰、已婚中年服饰和已婚老年服饰;根据地区和季节、职业形成不同的服饰等。
藏族服饰表现在色彩、纹样等方面的递增排比规律,是其突出的艺术特点。藏族服饰大胆地运用红与绿、白与黑、赤与蓝、黄与紫等强烈对比的色彩组合,并且巧妙地运用复色、金银线搭配,使服饰明快而又和谐。藏族服饰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广泛运用金银、珠宝、象牙、玉质饰器或代用品。藏族服饰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点,是中国民族文化宝中很有价值的组成部分,是祖国民族服饰艺苑中一支瑰丽的花朵。 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民族特色
尔多斯蒙古族的服饰实用、美观,从头到脚都有一定讲究。
在鄂尔多斯地区,未出嫁的女子都有留一条独辫,垂于身后。只有在出嫁的前一天,在隆重的婚礼上,才特邀德高望重的两位长者为“分发父母”,举行庄严的分发仪式,仪式上将姑娘时一条发辫散开,顺着两鬃梳成两根辫子,然后在辫子上系戴上由新郎送来的华丽贵重的首饰。
鄂尔多斯蒙古族称首饰为“陶勒甘久甘”,汉意为头带,头带零用松石、玛瑙、珊瑚以及宝石、金、银等贵重材料组合而成的。己婚妇女捆上这样贵重的饰物,显得高雅、富丽。当然,要准备一付好的头带,价格是相当昂贵的,所以。从头带上完全可以看出一个庭的贫与富,一般家庭的女子或小伙子成亲,只是配备重约三、四斤,价值约三、四百个银元的头带,而富家女子出嫁或小伙子娶亲都要配备重约十余斤,价值可达上万个银元的头带。这样贵重的头带,往往要以几群好马或数百峰好驼才能换取。但头带无论昂贵的还是廉价的,都是鄂尔多斯蒙古族已婚妇女必备而且不可随意离身的饰物,只有到夜晚入睡时方可将头带解脱。平常若是随意取下不带,会被认为是对父母、长辈和邻里客人的不尊敬。团此。头带在鄂尔多斯蒙古族已婚妇女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鄂尔多斯蒙古族妇女的头饰主要以“连垂”和“发套”两大部分组成。连垂,蒙古语称“西布格”,是用布和棉絮制成的两个扁圆形物和其下伸出的两截约五寸长的木棒,系戴在已婚妇女脸庞两侧梳留的发辫上。传说这是成吉思汗时期的遗留物。当初,蒙古各部落之间经常争战不息,战胜者在被俘虏的妇女们的头发上系面很长长的木棒,以防止她们逃遁,久而久之,头发上系木头便成)已婚妇女的礼俗、所不同的是长木棒逐渐变成小巧玲联约五寸长的小木棒。后来。妇女们又在小木棒上制作了精致的圆锥形外套上面还绣有各种美丽的花纹图案,缀上金、银制作的工艺品,使其成为精美而绝妙的头饰。在小木棒上部的扁圆形物的外面,又加做了蒙古语称“敖日雅德格”的布垫,其上缀满珊瑚、金银制品。
鄂尔多斯蒙古族男女老少都喜欢穿长袍,俗称蒙古袍。由于气候、自然条件和野外放牧生活的需要,鄂尔多斯地区的蒙古袍与内蒙古自治区其它地区蒙古族的长袍在式样上不同。鄂尔多斯蒙古族的蒙古袍较长,两侧开叉,大襟右边系扣,男式长袍较肥大,穿、时系腰带,前胸腰带上部可装东西。长袍袖手 子长,领子高、冬天骑马持缰时可以起到防寒的作用,夏天则可避蚊蝇咬哲。女式蒙古袍则做得比较紧身,以显示女子身材的苗条与健美。男子喜欢穿蓝色或棕色袍,女子喜欢穿红、粉、绿、天蓝色绸质袍。夏季穿的单、夹蒙古袍颜色较淡,有浅蓝、乳白、粉红、淡绿色等。鄂尔多蒙古族认为,象乳汁一样的颜色是最为圣洁的,因此,在隆重场合很多人都穿这种颜色的长袍,以示纯洁、高雅和美好。又说黄色是至高无上的皇权的象征,所以过去除活佛和受到皇帝恩赐的王公贵族穿黄色长袍外,其他人都不能穿。便服一般比汉服宽大,袖子也较长。便服没有穷富之分,但衣服的质料却因贫富而不同;富者多用绸、缎、绢、帛,贫者春夏多用棉布,冬季多用老羊皮袍。蒙古袍不但白天供穿着用,夜间还可当被子盖。腰间带子一束可长可短,骑乘、行走、带东西部很方便。
鄂尔多斯蒙古族穿蒙古袍,不论男女,一般都备有腰带,而且扎腰带有一定的讲究和规矩。未婚女子扎腰带,要在身后留出穗头,一旦出嫁,便成“布斯贵”。布斯贵为蒙古语,汉意是没有腰带,代替腰带的则是紧身短坎肩,以此来分辨未婚与已婚,穿上坎肩就说明这个妇女可以生育了。男子均扎腰带。扎时将袍子向上提,为的是骑马方便,也显得矫健潇洒。腰带上还要系上鼻烟壶、蒙古刀、手巾等,颜色各种各样,多用布、绸、缎等料。
坎肩是鄂尔多斯蒙古族成年男子和已婚女子喜欢穿用的服装。姑娘出嫁,以穿坎肩为做妇人的标志;鄂尔多斯坎肩分长短两种,多为色彩艳丽的绸缎质料,上面镶嵌着富有民族特色的花边,式样十分美观;不能不说地鄂尔多斯蒙古族在服装设计上的杰作。据说,早些时候,鄂尔多斯妇女出嫁时要在长袍外边还要穿上一种前后四开襟的长坎肩,蒙古族称之为“乌吉”。乌吉当时是已婚妇女的礼服,现在这种坎肩已不多穿,但也能时常见到。长坎肩庄重富贵,小坎肩则小巧精美,草原上的妇女至今喜欢穿用。穿坎肩也有说法,已婚妇女若不穿坎肩,会被认为是对客人和长辈不尊,对自己放纵。男子坎肩较肥大,一般不镶嵌花边,黑色、棕色为多,穿起来庄重、大方、潇洒。
鄂尔多斯妇女都喜欢罩头巾。头巾颜色多种多样,以年龄段不同各取所好。头巾大约丈余长,质料有布、麻、绸、绢等。姑娘们很喜欢将头巾在头上缠一圈,然后在右侧挽一个小结,把头巾的穗头垂下来。头巾不封顶。已婚妇女用头巾包住头顶后,缠一圈;不留头巾穗头。传说,这种习惯始于成吉思汗时期,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之后,下令每个人都要罩头巾,以表示头颅上飘有旌旗之角,希冀强大的精神常在,这在(马可.波罗纪行)一书中也有记载。男子一般戴礼帽,也有扎头巾的。冬天,牧民们一般戴鹰式皮帽,其形若苍鹰,用羔羊皮做成,里边加一层布。据历史记载,这种帽子是皇后为方便元世祖打猎而特制的,后来传到草原上,成为牧民喜欢的一种帽子。
鄂尔多斯男女都喜爱穿靴子。靴子分布料和牛皮两种。用布料做成的靴子。蒙古语称为“马海”,汉意为马上穿用的靴子。牛皮做成的蒙古语中称为“古图勒”。布、皮靴子各有所长,布靴子轻便,皮靴子可防水、防寒。一般每个人都备有两种靴子。靴身宽大,上面还刺绣有各种精美的图案,靴子内可套棉袜、毡袜;穿靴子除与蒙古袍协调外,还有骑马踩踏马蹬便当,能护踝骨,夏季在草地上行走能防蛇咬、防露水,冬天有踏雪、防寒等好处。所以,牧民们一年四季都离不开靴子。
鄂尔多斯蒙古族有一整套的独特的民族服装,它以实用、质朴、精美、庄重的风格立于五彩统纷的世界民族服装之林。
6. 民族舞蹈鞋选什么
民族舞舞蹈演员平⽇练功穿的鞋采⽤⽺⽪或布制成,薄⽽轻软,适合舞蹈演员练功时做各种动作。在⼀些舞蹈节⽬中鞋起到很⼤作⽤,如表现草原牧民⽣活的舞蹈,演员不可能穿现实⽣活中的长靴跳舞,因此在制做舞啖鞋时,必须选⽤轻薄的⽪⾰等材料制成单层靴。
戏剧舞蹈鞋的最⼤特点是装饰性强,有花边纹样镶鞋边或⼝,有刺绣装饰纹样,装饰⾊彩浓重,以此与剧情和舞台灯光整体效果溶为⼀体,戏剧舞蹈鞋以剧情,演员实⽤功能为要求来制鞋。
街舞舞者一般穿运动鞋或者板鞋都可以。显得比较随性
7. 跳蒙族舞蹈穿什么鞋子
蒙古族服饰华丽、美观、别具一格,首饰、长袍、腰带、靴子、是蒙古服饰的四个主要部分。
1、首饰:是蒙古族妇女逢年过节,喜庆宴会,访亲探友时的装饰,多以玛瑙、珍珠、宝石、金银等材料制成。
2、袍子:是牧民男女老幼都喜欢的衣服。这种袍子长而宽大,钮扣在右侧,领子较高,领口袖口、衣边,常用花边镶饰。男袍多为蓝棕色;女袍多为绿、红、紫色。夏季穿单夹袍;冬季穿羊皮挂黑袍。
3、腰带:是穿蒙古袍必配之物,其颜色与袍子的颜色相协调。
4、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据季节的变化有皮靴、布靴、毡靴几种。
8. 跳民族舞穿的鞋子图
由于舞蹈的种类过多,我不能为你提供每种舞蹈在训练时要穿鞋的原因。但我能提供芭蕾和民族舞训练是穿鞋的原因。
芭蕾和民族舞在练习时都穿有芭蕾软底练功鞋(Ballet Slipper)。从个人角度来看,练功鞋的作用主要是防滑而不是提升美感,尽管部分人群欣赏舞蹈鞋的外表但那并不是主要原因。
软底练功鞋的鞋底通常是两点式,意思是鞋的中间部分没有鞋底,材料一般为皮革(麂皮)。
假设赤脚在练功房训练,那么脚上的汗液会与地面打滑而且不卫生。
如果只穿了袜子,那么袜子的布料会与练功房地板的材料打滑,其次是袜子的布料偏薄长时间与地面接触容易破损。
如果穿鞋,鞋的布料会吸收脚上汗液保持卫生,同时皮革的鞋底与地面始终保持一定的摩擦力,其次也保护了连裤袜。
这么一来,软底练功鞋不仅防滑,且能保持练功房的卫生和延长连裤袜的寿命。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到你。
9. 民族舞穿什么舞蹈鞋
我认为跳广场舞的鞋子,一定要买专业舞蹈鞋,这样跳起舞来不会伤到脚,跳舞鞋子特别的松软,非常舒适,脚下也特别轻松不会累,
10. 学跳民族舞穿什么衣服和鞋子
配布鞋,但不穿鞋子,赤脚最能营造效果。
布鞋,顾名思义,即用布制作的鞋。 布鞋,在我国有着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据考证,最早的手工布鞋是在山西侯马出土的西周武士跪像所穿的布鞋。2009年,“千层底手工布鞋制作技艺”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而将这项古老的手工技艺保护起来。如今,布鞋正在时尚转身成为“中国鞋”的代表,回归到每个国人的日常生活当中
11. 苗族舞蹈穿什么鞋子
苗族相亲风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要有:“许婚”、“拉婚”、“认婚”、“说婚”四种形式。
一、关于“许婚”。
串对子:是苗族青年男女双方恋爱谈婚的一种方式,每年初一至初五,苗族要过“花山节”,苗族青年男女串花山互相对歌,跳舞,找到对象的叫做串“对子”,花山节的最后一天,串好的“对子”私自定下终身,各自回家告诉自己的父母。
提亲:小伙子将自己找好的对象的事说给父母后,由男方请媒人在三日或七日后前往女方家提亲。
定婚:媒人提着相应物品做见面礼去女方家,与女方父母就双方结婚事宜达成一致后,确定结婚日子,一般不直出半年。
结婚:婚期确定后,女方自己准备嫁妆等待出嫁。
二、关于“拉婚”。
“拉婚”又叫“抢婚”,“拖姑娘”或“抢妹子”,这种强拉硬要的婚俗,与现代文明的社会不相适应,逐渐被淘汰。
苗族男青年路头路脑遇到苗族姑娘,若是姑娘被看上,无论姑娘是否愿意,小伙子可以把姑娘抢回自己的家中,请媒人在三天至七天前往姑娘家提亲,定婚期吃喜酒即成,姑娘从被抢之日就是小伙子的媳妇了。
三、关于“认婚”。
苗族山寨,哪家生孩子,全村都知道,生儿子的父亲或母亲在邻居家生孩子时跑到人家门外,若邻居家是“生姑娘”就大声说“”我家儿子认着啦!”从此这两个孩子就等于算认了婚约,小姑娘在娘家长到三岁,就被男方接到自家养起来,与男孩一起长大,直到十八岁,双方结婚,办喜酒,送“礼银”认亲。
四、关于“说婚”。
纳雍县境内的苗族婚俗,“说婚”较为普遍,“说婚”比其“拉婚”、“认婚”较为繁锁复杂,包括提亲、订准、给婚、结婚四个过程。
提亲:苗族青年经“花山”、“赶街”、开会、上山、下田等社交活动相互认识,进而相恋,一旦恋爱成熟变禀吸父母,由男家请媒人陪小伙子的叔叔携酒往女家说亲。如女有有意,当即饮酒表示“可”,并约来媒人共同商讨礼银、婚期、嫁妆等,礼银包括身价银、奶水钱、屎尿布、酒、肉等。
订准:如果女方家愿意与男方结亲,按说亲时商讨的日期,就会由男方家出酒送猪到女方家,由女方家请客吃饭,完成吃“订准”,也就是订婚。
给婚:男方家如果要讨媳妇,媒人必须提前两个月到女方家去商订,女方家要办酒席来决定给婚的日子。
迎亲:由男家择定吉日,于两日前媒人通知女家做好迎新生准备。迎亲日,小伙子的叔叔用雀笼挑着两只鸡,带上礼银,率领新郎,陪郎及一对家庭美满的夫妻,两个挑晌午的小伙子在媒人的陪同下前往女家迎亲。到了女家住上一宿,待新郎、陪郎拜过堂后,新郎的叔叔将礼银交给新娘的叔叔转交其父母。次日,叔叔将带来的鸡一只交女家,一只带回,认为是新娘有魂连同新娘一同带往男家转姓传代去了。这时女家送亲九人伴随亲人一同送往男家,中途(两家等距离)晌午后再走。到了男家,拦门设席三张,各置猪肝、猪内,豆腐、香烟各一盘。迎送诸人居中,新人在左,媒人在右,各据一席,进餐后入室,列坐中堂,烟茶接待。待拜过堂后,迎送诸人一新人围坐举行隆重的交接仪式,交接仪式由双方“长老”以对歌形式唱交接调表达两空的心愿。唱完,新娘才算正式交给男家了。晚间,室内点燃篝火,亲友及迎亲诸人围坐火边谈家常基对歌或独唱,尽情戏娱。唯迎亲送亲之人不得擅自离开,必须相伴至天明,待过早餐方将送亲失送走。
回门:苗族;回门日期不拘,中要在生孩子之前即行。这日,男方父母或哥嫂务办红糖一合。炒面一升,白酒二斤带领新人到女家回门。在女家住上几天。女家携带女儿用的围腰,女婿的鞋、帽随亲家到男家认门。经男家杀鸡款待之后从此来往不绝。
苗族的拜堂礼是由新郎、陪郎举行,新娘不参加。规矩是长辈居中正坐,同辈列坐左右。新郎、陪郎按长幼一一跪拜敬酒,礼毕入席就餐。
苗族寡妇可以再嫁,但随嫁子女如要改随父姓,必须经前夫同族许可,并给鸡一只拿去做改姓仪式后方得改姓。